您现在的位置:2021全年资料大全 > 校庆专题 > 校庆公告 > 正文内容

新发展格局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21-04-02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提出来的,是形成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承担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 形成“双循环”发展合力突出系统思维,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形成“双循环”发展合力。 以“双循环”新格局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坚持系统观念。 既要推动长三角与国内外的互联互通,同时也要注重长三角内部的要素优化,坚持全国一盘棋,构建国内国际良性循环的整体系统。 一是统筹推动国内国际“大循环”。 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复杂多变,全球经济结构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应当从全球发展大势中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一方面,依靠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投资需求、拓展投资空间、释放有效投资需求,提升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效能。 另一方面,构建与国内需求结构相匹配的供给体系,满足人民消费需求,持续激发消费能力,在国内国际“大循环”中打好战略主动仗。 二是统筹推动长三角与其他区域“小循环”。 加强长三角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协同联动。

   既要探索区域发展的共性,也要充分发挥各自城市群的本土优势,彰显个性,开辟区域特色一体化新模式。

   同时,促进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深度合作。 加快长三角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辐射扩散,构建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统筹推动长三角内部“微循环”。

   从长三角一体化出发推进“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构建沪苏浙皖层级有序、互补共进的功能核心,持续强化长三角区域的动能提升和效率整合。

   重点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浦东开发开放等重点区域和领域进行突破。

   形成集区域产业链、区域市场链、区域创新链于一体的“双循环”新动力源。

   释放“双循环”发展潜力突出制造优势,培育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释放“双循环”发展潜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经济韧性强劲、发展势头良好。

   要以制造业为核心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提升长三角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

   一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有效增强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在补链、扩链、强链上展开更紧密区域合作,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中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关键断点、堵点;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龙头,通过优化产业配套半径,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二是协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抓好本区域主导产业更替,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整体协作开发高新技术领域,建设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区域性分工与协作格局。

   三是促进长三角跨区域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重点打造空间高度集聚,产业高度协同、供应链高度集约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重视长三角毗邻地区产业集群建设,完善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协调机制。

   增添“双循环”发展动力突出科教优势,构建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平台,增添“双循环”发展动力。

   长三角地区必须把科技自主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教融合,加快形成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创性和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积极推动沪苏浙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60科创走廊建设。 推进长三角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形成强有力的数字产业优势,高质量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

   二是注重基础科研能力建设。

   集中资源在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打造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规模的国家实验室,支持优先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支持基础性、长远性、公益性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工作。 “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尤其是加大对长三角地区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三是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共建共用共享,围绕长三角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力争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的重大技术难题,推动创新成果“无障碍”转移转化。 激发“双循环”发展活力突出开放优势,建设长三角改革开放新高地,激发“双循环”发展活力。 长三角地区率先形成发展新格局,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国际大循环,做一个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巩固和适当拓展国际大循环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提升国内大循环的相对地位和作用。

   一是推动市场一体化。 通过技术生态的合纵连横,在市场融合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打破资源条块分割现象,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持续完善推广“负面准入清单”,为长三角区域资源整合消除制度性障碍,实现长三角产业要素共享。

   二是促进各类要素畅通。 鼓励本土市场所哺育的企业以整体抱团模式带着资本、技术、创新走出去,由“内合资”向“外合资”拓展。

   通过长三角区域内乃至区域外之间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之间的畅通流动,带动交通、能源、通信、环保与旅游设施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

   三是加强政策和制度层面的对接。

   各地政府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政策和制度层面的深层对接,建立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共同打造共生共赢的市场管理生态和公共管理生态。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